万泰娱乐资讯

1984年李纳在韶山情绪失控暴露身份后:“这是毛主席的女儿”

  李讷在最后离开纪念堂时,紧紧握住纪念堂工作人员的手,眼含热泪深情地说:“谢

  2015年5月20日,75岁的李讷去往陕北参加了“毛主席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重走毛主席转战陕北路”活动,作为伟大开国领袖的幼女,李讷是最受父亲宠爱的人,也是最懂父亲的人。

  她用一生的时间追寻着父亲的脚步,完成着父亲的遗愿,“君子敏于行,而讷于言。”这句话寄托着毛主席对于女儿所有的期望。李敏也如父亲所愿,一直奔走在路上。

  从北京到韶山,一路风尘仆仆,她毫无怨言,只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,完成父亲除了伟人的光环之外,作为一个普通人,想要落叶归根的夙愿。

  1937年12月,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负气出走苏联,这让毛主席十分的伤心,但他还是选择了尽力挽留,在贺子珍刚刚到达苏联时,就写信问道:“我们难道就此分手了?”贺子珍的回答是4个字:“就此分手。”

  毛主席的第2段婚姻就此破裂,但他当时在延安的工作十分繁忙,加上当时革命正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,他急需要一个细心的女人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。

  组织上自然也十分关心的生活,于是在1938年派了一个叫蓝萍的女同志,负责毛主席的生活起居。

  两人在相处之后发现在艺术上,尤其书法和京剧上,有共同的兴趣爱好,于是在1938年秋天完婚。

  结婚之后,毛主席给自己的妻子改名,两年之后,在延安生下了一个女儿,这是毛主席与的第1个孩子,也是唯一一个孩子,毛主席对这个幼女自然是宠爱有加。

  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后,对于的态度一直很不明确,他是怀着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的。到晚年的时候,他对身边的人坦言,他和的婚姻就是一个政治包袱。

  虽然以很复杂的心境面对,但对自己的幼女李讷却有着很深沉的父爱。

  李讷刚刚出生时,就从孔子《论语》之中选了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”给这个幼女起名李讷。

  至于的女儿为什么姓李而不姓毛,这跟当时延安地区革命是极为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关。

  在全国解放战争期间,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,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毛主席,周总理等重要领导人全部都留在陕北。

  会议虽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,但要留在陕北长期指挥战争,用他们的本名显然是不太合适的,于是周总理提议:“为了保密,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。”

  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提议表示赞成,他满怀信心地说道:“我们一定得胜,我就叫李得胜,‘离得胜’的谐音。”

  这个名字一直到抗战胜利,新中国建立之后,还偶尔会被提及,由于这样的缘故,的两个女儿都姓了李。

  虽然子女众多,但当时在战乱年代,革命的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,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客观不稳定因素,孩子们大多都没能在主席的身边长大。

  在延安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照片之中,经常能看到毛主席牵着小小的李讷,父女的关系十分融洽,两人的合照多次出现在中外书刊杂志之中。

  那时候父母的关系融洽和谐,在那战乱频繁的年代,李讷度过了一个父母都对她宠爱有加的童年生活,相比于哥哥毛岸英,毛岸青与姐姐李敏在苏联颠沛流离的生活,李讷可以说是幸运的多。

  民间有一句话说:帝王爱长子,百姓爱幺儿。可毛主席不一样,他对最小的孩子李纳是十分的宠爱的。

  作为父亲,毛主席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十分关爱的,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身亡之后,他十分的悲痛,沉重的说道:“作为的儿子,他是合格的。”

  毛娇娇,也就是李敏,从苏联回国之后,他激动地朝着其他人介绍:“这是我的洋宝贝儿呀。”

  但对于李讷,他却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,或许是一直在自己的身边长大,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。

  2009年1月,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丁晓平的一本书——《的亲情世界》,这本书以为中心,以家书为线索,记述了一生的情感故事。

  其中收录了很多毛主席和女儿李讷的书信,从这些书信里,我们可以窥见一代伟人与他的幼女之间感人的亲情故事。

  毛主席和李讷之间的相互称谓十分有意思,读那些书信,我们仿佛会看到一对平常的父女之间温馨的玩笑和调皮的故事。

 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李讷随着父母住进了中南海,新中国刚刚成立,一切都百废待兴,毛主席的工作十分的繁忙,经常要处理文件处理到深夜,而李讷也到了上学的年纪,父女二人虽然在同一屋檐下,但接触却少了。

  李讷也想让父亲陪自己玩,可是自己已经长大了,不好意思再像小时候那样毫无顾忌地撒娇,另外父亲真的太忙了,根本没时间陪她。

  虽然有些奇怪,但也让普通人体会到了身为伟人的不易,为了国家为了革命,为了祖国的建设,为了祖国的发展,毛主席甚至不能像普通人一样,好好的陪一下自己的女儿。

  1954年12月26日,是毛主席61岁的生日,看着父亲渐渐苍老的容颜,14岁的李讷心中百感交集。

  她想要为父亲做些什么,可是年纪尚小的她什么也做不了,于是决定亲手制作一个礼物来表达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。

  开始动工之后,李讷有些沮丧地发现自己怎么做也做不好,于是拆了做,做了又拆,原本是在父亲生日前动工的生日礼物,等到父亲的生日过去之后都没有完成。

  等到她终于满意的想要把书签送给父亲时,却发现毛主席刚刚结束繁忙的工作正在休息,李讷不忍心叫醒父亲。

  她知道父亲为国为民操碎了心,休息的时间本来就不够,只能让卫士转交给毛主席,同时还有她写的一封信。

  毛主席看到信和礼物之后十分的感动,决定抽出时间来好好陪陪自己的这个懂事的小女儿,不过由于国事繁忙,最后还是没有抽出时间来。

  但他还是十分的关心女儿,一直会给女儿写信,悉心的教导女儿。要做一个正直的,善良的人。

  1959年,19岁的李讷考入了北大历史系,上了大学之后,她选择了住校,很少能回家,和父亲的交往更少了,几乎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给父亲写信或集合卡。

  1962年新年的时候,李讷给父亲寄去了一套贺年卡,毛主席收到贺年卡之后百感交集,或许是人到晚年,儿女都不在身边,情感上接受不了,于是急匆匆地给女儿写了一封信,信是这样写的:

  贺片收到,高兴。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?为什么那样吝啬呢?你不爱爸爸了,是不是呢?我希望不是,你是爱我的,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,缺乏长谈,互不交心,所以如此,你给我来封信吧。

  这是一封再普通不过的信,普通到只有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思念,甚至有些孩子气的无奈和怀疑。

  李讷看到之后,急忙给父亲写了信,并且推掉了所有事情,那年春节回到中南海探望父亲。

  之后他们书信来往便比较频繁了,李讷经常给毛主席写信,毛主席一接到信就会回信,字里行间都是对女儿耐心、细心的教导。

  他希望女儿对待生活有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坚强的态度,希望女儿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。

  “刚发一信,就接了你的信。喜慰无极。你痛苦,忧伤,是极好事,如此你就有希望了。痛苦,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,争上游,鼓干劲,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,自以为是,孤僻,看不起人的反面去。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,没人管你了,靠你自己管自己,这就好了,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。”

  他们之间的父女情深,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李讷当然也是最为了解毛主席的人。只是李讷在渐渐的长大,而主席却渐渐的老去了。

  1979年9月9日凌晨,天空突然下起了磅礴大雨,李讷站在父亲的病床前,泣不成声,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去世。

  所有人都在感叹:这个世界上失去了一位改变世界的伟人,可李讷,失去的却是父亲。

  39岁的李讷看着忙碌的人群,听着窗外的雨声,听着周围人哀痛的哭泣声,默默的流下了眼泪,从这一天开始,她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。

  毛主席的离开,让李讷走入了人生的最低谷,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自己的眼前,可这一切都已经和曾经不一样了,父亲是真的离开了。

  悲痛和伤心充斥着李讷的心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她都没有走出来,她真的没有家了。

  直到1984年,一个男人走进了李讷的生命之中,温柔儒雅的王景清给了她家的温暖,他们在这一年喜结连理,可李讷的心中却一直惦记着一件事情,惦记着一件关于父亲的事情。

  她时常回忆起,病重的父亲躺在病床上对她说起的那句话,当时毛主席甚至向中央提出要回韶山滴水洞养病的要求。

  中央考虑了好久之后还是没有答应,毕竟北京的医疗条件要比那里好太多,于是拒绝了的请求。

  湖南韶山那个遥远的村落才是他的故乡,他的家,他想回去看看,他想留在那里,可无情的命运还是让伟人留下了遗憾,直到离世,他都没能回到韶山。

  李讷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十分的伤感,她一直寻找着去韶山的机会,和丈夫王景清结婚之后,她便将自己心中的这个想法告诉了王景清,王景清自然是支持李讷的。

  夫妻二人商量之后,果断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回韶山,李讷的心情一直是很复杂的。

  她总是想到父亲当年父亲离开韶山冲的时候留下了一句“孩儿立志闯相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,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!”便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的道路。

  当那个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完成他挥斥方遒,指点江山的志向,慢慢地变成一个老年人时,他心中想念的就是曾经的家,就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,于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便与日俱增了。

  可是,为了整个中国,为了全国各族人民,为了四万万同胞。毛主席只能舍小家,为大家。

  说要回家,却怎么也回不了家。等到晚年时终于闲下来,有了回家的时间时,却因为过度劳累卧病在床,直到离开都没能回到韶山。

  李讷坐在车上望着车外,故乡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仿佛还带着父亲曾经的温度,李讷一路上沉默无言,丈夫王景清知道李讷的心情,也静悄悄的陪在她身边。

  在回韶山之前,李讷刻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,出席名单上只填了丈夫王景清一人的名字,她只想作为一个普通人,去看看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,完成父亲的心愿。

  韶山管理局的人自然知道王景清与毛主席家的关系,于是一路接待都十分的热情,边走边给他讲述韶山的一场一幕,讲述毛主席与韶山的一切。

  在韶山主席故居里面,摆放着很多毛主席生前用过的物品,李讷看着这些物品,眼前似乎能浮现出毛主席曾经用它们时的样子。

  王景清见状,想要上前安抚,但妻子嘱咐过他,不能暴露身份,一路都这样走过来了,所以不能在这个时候出什么岔子。

  王景清跟着其他领导一起参观,听着那些人讲述一代伟人曾经的故事,心中也是百感交集,这些故事他以前虽然或多或少地听过,可是实际感受又是另外一种感觉。

  李讷除了在游览故居的时候失态,其他时候都表现的很安静,安静的好像只是一个旁观者。她只是默默的用心感受着这一片土地,感受着亲人的温暖。

  走到晒谷坪的时候,她终于忍不住了,看着一旁立着的牌子,看着上面的标语,思念如洪水,一般倾泻而来,她跪在田埂上嚎啕大哭,将手指深深的插在泥土里。

  接待的队伍回头看着这个狼狈大哭的女子都有些奇怪,一时不知如何是好,王景清急忙走过去,将妻子扶了起来,解释道:“这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!”

  相关负责的同志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吓了一跳,有些埋怨的说道:“既然是毛主席的女儿,为什么不上报给我们呢?”

  王景清不知道说什么好,李讷哭了好久之后,心绪才渐渐平复,平复之后她倒是有些不知所措了,她支支吾吾的对着干部们说道:“我母亲她……所以……我怕影响不好……”

  母亲的所作所为一直是李讷心中的一根刺,她不知道该怎样言说这段关系,和人提起母亲时,她总是十分的忐忑。

  “但你更是毛主席——我们毛主席的女儿啊,你回到韶山,这里不就是你的家吗?”

  李讷心中十分感动,百感交集。故乡的人民用热情温暖包裹了她,她体会到了父亲曾经急切的心情,她明白父亲为什么那样急切的想要回到家乡。

  “李讷回来了,李讷回韶山来了,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回家来了,毛主席的女儿来韶山了!”

  李讷在韶山受到了韶山人民的热情欢迎,她在韶山祭拜了自己的祖父母,在这片父亲深爱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十分美好的温暖,在完成父亲遗愿的同时,自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。

  李讷在韶山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宣传爱国主义精神,修缮毛主席故居,和老乡一起拉家常,用脚步丈量故乡的土地。

  她始终表现的平易近人,表现的十分温和,充满感激感恩的眼光去看待这片土地。

  后来回到了北京,她对这次的事情还是很难忘,多次和人提到了这件事情,她说,如果有机会,她还要去韶山,因为那是毛主席生前最想去的地方,也是他最为牵挂的地方。

  李讷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度过童年、少年和青年的孩子,所以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她是的孩子中最幸运的一个。

  然而,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,由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到了后面一直很不融洽,她是被夹在中间的,再加上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原因,她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和太多的不容易。

  李讷出生时营养不良,加之母亲的疏忽,从小体弱多病,加上很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,她在晚年时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一直很不好,后来又患有腿疾,走路也很不方便。

  但她对于父亲的事情却一直很上心,对于祖国的发展,对于红色精神的宣传,始终是很热心的,她虽然身体不好,还是会参加很多红色文化宣传活动。

  2006年9月9日是逝世30周年纪念日,许多生前身边工作人员、友好人员簇拥着后代的3个家庭一同参加了纪念活动。

  然后双手合十后退一步深深鞠躬,连连说:“谢谢,谢谢。”然后不断擦着眼泪走出纪念堂,她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。

  如今,李讷已经81岁了,她很少露面,一直很朴素,也很少参加活动,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出现在大众的面前。

  她渐渐地将自己活成了一个普通人,父亲给她说过不能因为是“的孩子”而搞特殊,她记了一辈子。